上海资讯网

破解放射性肠炎三重损伤链:微生态调节剂的临床突围

2025-09-02 17:24   来源: 互联网    阅读次数:2413

当肿瘤患者接受放射治疗时,放射性肠炎正成为潜伏的“隐形威胁”。数据显示,中国宫颈癌患者放疗后放射性肠炎发病率高达32%-56%,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而在北美地区,约50%的慢性患者需接受手术干预。这一“高发病、高负担”的现状,让放射性肠炎成为肿瘤治疗领域亟待破解的临床难题。如今,随着微生态调节技术的突破,以“WISYNBIO®微适盾”为代表的创新益生菌制剂,正通过靶向干预疾病的三重损伤链,为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

放射性肠炎的本质,是电离辐射对肠道的系统性损伤。这种损伤并非单一环节的破坏,而是一条环环相扣的“三重损伤链”。

第一重打击始于细胞层面。电离辐射直接导致肠道细胞DNA断裂,同时诱发大量活性氧(ROS)产生。在急性期(≤3个月),肠隐窝干细胞快速凋亡,肠黏膜屏障出现“漏洞”——黏膜充血水肿、上皮细胞脱落,直接引发腹泻、腹痛甚至溃疡。《中国放射性直肠损伤多学科诊治专家共识(2021版)》指出,这一阶段的黏膜损伤若未及时修复,将为后续病变埋下隐患。

第二重打击聚焦于肠道微生态的失衡。健康肠道中,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等有益菌占据主导,而放射性肠炎患者的肠道菌群会出现“逆转型”变化:有益菌数量锐减,变形菌门、梭杆菌门等致病菌却大量增殖。更关键的是,菌群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SCFAs)显著缺乏——这种对肠道黏膜修复至关重要的物质,其缺失会进一步削弱肠道屏障功能。同时,革兰氏阴性菌的脂多糖(LPS)穿透受损黏膜,引发细菌易位,形成慢性炎症的“温床”。

第三重打击则是炎症反应的“滚雪球效应”。受损黏膜释放的炎症信号会吸引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持续释放ROS,导致肠溃疡不断加深;黏膜表面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减少,让菌群更容易定植并侵袭肠道;中性粒细胞形成的胞外陷阱(NETs)还会诱发微血管血栓,加剧肠缺血。这三重损伤相互叠加,最终可能导致肠壁纤维化、肠腔狭窄,甚至肠梗阻,将患者推向手术干预的境地。

面对放射性肠炎的复杂机制,传统治疗手段往往局限于对症处理,而微适盾通过“菌株协同+微生态调节”的创新路径,实现了对损伤链的精准阻断。其核心在于三种益生菌菌株的科学复配,形成“修复-调节-缓解”的三重防护网。

乳酸乳球菌乳亚种LL6是这套防护网的“核心战力”。动物实验显示,在高剂量辐照后第5天,LL6组小鼠存活率仍达75%(对照组为0),第6天存活率超40%,且存活时长较对照组增加23%。其关键作用在于修复辐射造成的组织损伤:一方面,LL6能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约6倍,高效清除ROS,减轻氧化应激;另一方面,它可保护肠绒毛结构——辐照后LL6组小鼠肠绒毛排列紧密,炎症细胞浸润少,而对照组则出现绒毛脱落、结缔组织增生。同时,LL6能提升白细胞浓度约9倍,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从根源上减少炎症放大的可能。

辐射后小鼠存活率


辐射后白细胞浓度

瑞士乳杆菌R0052则聚焦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临床研究表明,持续补充R0052可使结直肠癌患者的功能健康评分(FWB)提升7.5%,癌症生活质量肠道症状评分(FACT-C)提高7.0%,同时将肠易激综合征发生率降低22.2%。对于盆腔癌患者,它能减少严重腹痛次数,使排便次数控制在每日3次以内且粪便性状正常,显著减轻放疗期间的肠道不适。

文献来源:Lee JY.et al. Effects of 12 weeks of probiotic supplementation on quality of life in colorectal cancer survivors: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Dig Liver Dis. 2014 Dec;46(12):1126-32

长双歧杆菌长亚种BB536的核心价值在于缓解腹泻这一最常见的症状。一项针对盆腔放疗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BB536可使中度和重度腹泻发生率降低17%,延缓腹泻出现的时间,减少患者对止泻药物的依赖。

文献来源:Demers M, Dagnault A, Desjardins J.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trial: impact of probiotics on diarrhea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pelvic radiation. Clin Nutr. 2014 Oct;33(5):761-7

值得注意的是,微适盾并非菌株的“单打独斗”。复合益生元的加入,为益生菌提供了“营养供给”,促进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增殖,同时刺激SCFAs生成增加3倍——这种代谢产物既能修复黏膜,又能激活调节性T细胞(Treg),进一步稳定肠道免疫平衡。

在放射性肠炎的治疗中,抗生素滥用和肠外营养依赖是两大临床痛点。抗生素虽能暂时抑制致病菌,却会进一步破坏菌群平衡;长期肠外营养则可能导致肠道功能退化。微适盾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本身的“自愈能力”,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其晶球三层靶向递送技术是疗效的重要保障:外层抵抗胃酸破坏,中层隔绝胆汁消化,内层确保益生菌在肠道精准定植,提高活菌存活率。配合冻干保存技术,产品在25℃储存12个月活菌损失不足10%,为持续干预提供稳定的菌株浓度。

对于中国这一放射性肠炎高发地区,微适盾的临床价值更显突出。它不仅能降低急性放射性肠炎的发生率,还能通过阻断损伤链,减少慢性病变的风险,从而降低手术干预比例。国际放射病理学权威MartinHauer-Jensen教授指出“放射性肠炎的防治需从损伤早期入手”,而微生态调节剂正是抓住了这一关键窗口期,通过修复黏膜、平衡菌群、缓解炎症,为患者提供了一条更安全、更可持续的治疗路径。

1756778275181581.png

地图可视化说明全球放射性肠炎发病率分布

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微生态调节或将成为放射性肠炎防治的“第四大支柱”(与放疗技术优化、对症药物、手术并称)。在肿瘤治疗日益强调“生活质量”的今天,这种基于肠道微生态的创新方案,正让更多患者在对抗肿瘤的同时,免于放射性肠炎的二次伤害,真正实现“无惧放疗,肠愈新生”。


责任编辑:Linda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上海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和镜像,如有发现追究法律责任 粤ICP备20201384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