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资讯网

开普勒机器人数千台意向订单+产业链合作推动产业普及

2025-09-28 16:42   来源: 上海资讯网    阅读次数:3838

  开普勒机器人的商业化布局,不止于单一产品的量产交付,更着眼于推动整个人形机器人产业生态的成型。截至目前,公司已达成框架协议下的明确意向订单数千台,交易金额高达数亿元,客户覆盖工业贸易、数据采集、智能制造、特种作业等多个领域,初步验证了市场对K2大黄蜂的认可。

  K2大黄蜂正式量产绝非简单的"从研发到生产"的环节跨越,而是重构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逻辑的关键转折点。

  在开普勒近日发布的量产视频中,人们不但能看到K2大黄蜂展示直膝步态行走,还可以看到整机组装和部件测试、高低温环境测试、整机老化测试、耐久度测试、行走避障测试、单机持续运行超数千小时无故障与动态系统测试等实况,K2大黄蜂真正具备了走向市场的成熟度。

  K2大黄蜂采用的是滚柱丝杠直线执行器与旋转执行器相结合的串并联结构,这种混动架构更稳定,机器人寿命长且更适合在工业场景中作业,但由于技术难度高、研发成本高,全球仅有少数企业攻克。K2大黄蜂走下生产线意味着中国企业在与国际顶尖企业同级的技术架构赛道上实现量产交付。

  量产的最根本支撑,源自开普勒机器人对技术挑战的突破。为了让K2大黄蜂实现类人直膝行走,研发团队没有选择常见的准直驱方案机器人的串联结构,而是深入研究丝杠力学。行星滚柱丝杠是一种将旋转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的精密传动部件,具有高能效比、高精度、高负载、运动平稳、耐久的优点。K2大黄蜂采用行星滚柱丝杠直线电机搭配旋转电机共同驱动的方案,确保每个关节在高负载和复杂动作下仍能精确控制。

  为了让机器人走得更自然,开普勒机器人还发力解决仿真到现实(Sim-to-Real)的挑战。仿真环境与现实世界存在差异,会导致动力学差异、传感器噪声与延迟、通信与计算延迟等,增加机器人行走时的力矩控制难度。为此,研发团队通过强化学习和模仿学习对机器人进行训练。强化学习中,利用仿真试验和试错方法,教会机器人像人一样行走。GPU加速的物理仿真允许数千台机器人并行训练,每台机器人都拥有独特物理参数,并暴露于多样场景中,从而全面优化行走控制策略。模仿学习中,高保真物理仿真器让机器人快速学习人类步态,包括脚跟着地、脚尖离地及手臂与腿部同步摆动。通过奖励策略,引导机器人模仿人类参考轨迹,并优化速度、功耗及对扰动的适应能力。

  "量产可售"从口号变为现实,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的图景日益清晰,整个产业将从资本驱动走向价值驱动。

  商业化仅是起点,开普勒机器人更着眼于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生态的加速成型。纵观当前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全球化市场标准不统一、应用端落地效率低下、本地化服务体系缺失等问题阻碍产业发展。开普勒机器人与优秀的产业链企业展开合作,共同构建"技术-渠道-市场"三位一体的前瞻布局,以打破产业瓶颈。进入2025年以来,开普勒机器人已实现三轮融资,引入涛涛车业、福然德、兆丰股份、汉威科技、乔锋智能、伟创电气、柯力传感成为战略伙伴。与此同时,开普勒机器人开展产业链合作始终坚持"硬件先行"路线,卡位核心供应链,不仅能保障部件供应的稳定性,还能通过规模化生产大幅度降低成本,为客户"能买得到""能用得起"奠定基础。

  人形机器人进入实际应用场景,它们将成为产业链中的重要节点。例如:在智能制造场景中,K2大黄蜂可替代人工完成重复性劳动;在特种作业场景中,其可替代人工从事高危工作。

  价格方面,K2大黄蜂售价24.8万元/台,打破了人形机器人原型机动辄价格百万级的价格壁垒,大幅降低了规模化部署的门槛,"能用得起"的K2大黄蜂让前沿科技实现普惠。

  未来,开普勒计划以生态共建为核心,推动人形机器人走向更广泛的普及:一方面持续优化技术,提升机器人在复杂场景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深化与产业链、客户的合作,共同制定行业标准,完善本地化服务体系。最终目标是让中国智造的人形机器人像新能源汽车一样,从中国市场走向全球,为人形机器人融入千行百业提供“中国方案”。


责任编辑:小美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上海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和镜像,如有发现追究法律责任 粤ICP备2020138440号